
華南農業大學
華南農業大學擁有開展科學研究的良好條件。現有亞熱帶農業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植物航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生豬種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人獸共患病防控制劑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畜禽育種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廣東)和國家獸醫微生物耐藥性風險評估實驗室等6個國家級科研平臺,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個,農業部重點實驗室9個,農業部科學觀測實驗站3個,廣東省重點(工程)實驗室12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個,廣東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3個,廣東省普通高校產學研結合示范基地8個,廣東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2個。農業部植物新品種測分中心(廣州)、農業部畜禽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廣州)、農業部轉基因植物及植物用微生物環境安全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廣州)、廣東農村政策研究中心、廣東省低碳經濟和應對氣候變化研究中心和廣東省質量監督木材及木制品檢驗站均設在學校。
其中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是華南農業大學歷史最悠久的學院之一,已有99年歷史;2001年改農學系為農學院。本院現設有本科專業三個:農學專業、生態學專業和草業科學專業;農學專業設有農學、農業信息技術、農業生物技術和農產品標準化與貿易四個方向;碩士專業點五個: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作物遺傳育種、生態學、草業科學和遺傳學;一級學科博士點一個:作物學;二級學科博士點二個:作物遺傳育種和生態學。
其中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是華南農業大學歷史最悠久的學院之一,已有99年歷史;2001年改農學系為農學院。本院現設有本科專業三個:農學專業、生態學專業和草業科學專業;農學專業設有農學、農業信息技術、農業生物技術和農產品標準化與貿易四個方向;碩士專業點五個: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作物遺傳育種、生態學、草業科學和遺傳學;一級學科博士點一個:作物學;二級學科博士點二個:作物遺傳育種和生態學。

隆平高科
隆平高科是由湖南省農業科學院、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袁隆平院士等發起設立、以科研單位為依托的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于1999年6月,成立之初注冊資本1.05億元。2000年5月發行A股,2006年完成股權分置改革,成為完全市場化運作的現代上市公司。
致力于雜交水稻、雜交辣椒、優質西甜瓜、蔬菜、棉花、玉米、油菜等農作物新品種選育創新。
致力于雜交水稻、雜交辣椒、優質西甜瓜、蔬菜、棉花、玉米、油菜等農作物新品種選育創新。

廣東省昆蟲研究所
廣東省昆蟲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9月28日,其前身為中國科學院廣州昆蟲研究所。1961年中南分院時期曾改名為中國科學院中南昆蟲研究所。1972年更名為廣東省昆蟲研究所。1978年歸屬廣東省科學院。1984年受國家林業部委托建立華南瀕危動物研究所,實行“兩塊牌子、一套機構”的管理模式。
省昆蟲所致力于野生動物資源保護與利用、有害生物監控、應用生物技術三大主要研究領域。主要開展野生動物(包括昆蟲)資源調查、保護和利用;新型殺蟲、抗菌生物制劑的研發;農林蟲鼠害綠色防治新技術;城市衛生害蟲的綜合治理;野生動物與人類疾病病原監控;實驗動物繁育和質量監測;自然保護區評估與規劃等研究工作。建有廣東省農業害蟲綜合治理重點實驗室、廣東省野生動物保護與利用公共實驗室等8個科技創新平臺,擁有華南地區動物物種標本收藏量最大的標本館。
省昆蟲所致力于野生動物資源保護與利用、有害生物監控、應用生物技術三大主要研究領域。主要開展野生動物(包括昆蟲)資源調查、保護和利用;新型殺蟲、抗菌生物制劑的研發;農林蟲鼠害綠色防治新技術;城市衛生害蟲的綜合治理;野生動物與人類疾病病原監控;實驗動物繁育和質量監測;自然保護區評估與規劃等研究工作。建有廣東省農業害蟲綜合治理重點實驗室、廣東省野生動物保護與利用公共實驗室等8個科技創新平臺,擁有華南地區動物物種標本收藏量最大的標本館。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是廣東省人民政府直屬事業單位,成立于1960年,前身是1930年由著名農學家丁穎教授創辦的中山大學稻作試驗場及1956年成立的華南農業科學研究所。
現設水稻、果樹、蔬菜、作物、植物保護、動物科學、蠶業與農產品加工、農業資源與環境、動物衛生、農業經濟與農村發展、茶葉、環境園藝等12個研究所和農業科研試驗示范場、農產品公共監測中心和農業生物基因研究中心共15個科研機構,設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職職工1825人,其中,高級職稱專家500人,博士以上學歷378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在職專家23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4人,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1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17人,綜合試驗站站長7人;廣東省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首席和崗位專家53人。建有占地2000畝的現代農業科技園區——廣東廣州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有畜禽育種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1個,熱帶亞熱帶果蔬加工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1個,國家農業科學實驗站(試運行)12個,農業部專業性/區域性重點實驗室5個、農業科學觀測試(實)驗站8個,廣東省重點實驗室11個;建有國家種質資源圃5個,農業部種質資源圃3個,收集保存國內外種質資源近5萬份。
現設水稻、果樹、蔬菜、作物、植物保護、動物科學、蠶業與農產品加工、農業資源與環境、動物衛生、農業經濟與農村發展、茶葉、環境園藝等12個研究所和農業科研試驗示范場、農產品公共監測中心和農業生物基因研究中心共15個科研機構,設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職職工1825人,其中,高級職稱專家500人,博士以上學歷378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在職專家23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4人,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1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17人,綜合試驗站站長7人;廣東省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首席和崗位專家53人。建有占地2000畝的現代農業科技園區——廣東廣州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有畜禽育種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1個,熱帶亞熱帶果蔬加工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1個,國家農業科學實驗站(試運行)12個,農業部專業性/區域性重點實驗室5個、農業科學觀測試(實)驗站8個,廣東省重點實驗室11個;建有國家種質資源圃5個,農業部種質資源圃3個,收集保存國內外種質資源近5萬份。